本站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华文化

研修国情 收获满满
责任编辑:   文章来源: 市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协调处  发布时间: 2022-07-13 09:40   阅读次数: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日前,南京市侨办举办第三期“华人华侨归侨侨眷代表人士国情研修班”,全市共30名华侨、归侨、侨眷等侨界代表人士参加研修。

    本次研修班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学员构成方面,来自高校的涉侨代表人士明显增加,超过总数三分之一。二是研修组织方面,增加了学员破冰互动环节,增强了学员团队意识。三是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侨情的内容,市侨办二级巡视员臧雷《共同的根 共同的魂 共同的梦》的讲座,让学员初步了解中国基本侨情、华侨为祖国做的独特贡献和目前党和政府侨务工作的方针政策;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展现的中国抗战史上以华人华侨、留学人员为主的航空英烈为祖国独立英勇献身的光辉事迹令学员们深深感动。研修学员们通过进一步了解世情、认识国情,站在更加宏观的视角、深刻地理解中国政府和人民面对的问题和选择的道路;进一步提高华人华侨归侨侨眷身份认识和认同;进一步增强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做贡献的使命感。

    下面,我们分享两位优秀学员的学习心得。

冯闯  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主要有以下收获:

一是增强了使命感。通过学习,深化了我对华人华侨报国史的了解,从心系家国的侨界“实业家”、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科研界元勋的感人事迹那里,我联想起一个故事。在北美地区生活着一种广为人知的蝴蝶——帝王蝶。每年的8月,数以千万计的帝王蝶会耗时3个多月,完成从加拿大南部到墨西哥中部近5000公里的迁徙。次年3月,它们再回迁到加拿大。由于寿命所限,完成这场迁徙使命需要好几代帝王蝶的延续。从近代到现代,从科学到实业再到文学艺术,一代又一代的华人华侨为了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复兴接续奋斗,这种使命感就如帝王蝶耗费几代生命也要完成迁徙使命一样。这种使命感深深地刻在了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基因里,不论成就大小,不管离祖国多远、多久,这种万水千山也阻挡不了的报国使命,在我们一代代海外游子的内心不断传承。

二是增强了自豪感。我们这期学员有很多在海外工作多年,大多有着优厚的生活条件,有很大机会留在国外。大家选择回国发展,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国家引才、产业扶持、市场前景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以我的亲身经历相比加拿大而言,中国在产业扶持政策、产业链配套和市场规模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在授课的过程中张政文教授讲的“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而已。”当前,海外社会动荡、暴力问题频发,我深刻地体会到现在国家带给我们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高;提供给华人华侨施展才华的舞台,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广。

三是增强了责任感。作为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人来讲,实践科技自强和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应有之责。身为高校科研人员,我们要积极践行“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紧密契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和科学难题,实现科技自强,不惧外界挑战。当下,国外媒体对中国的一些失实报道贬低中国、误导世界,在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尤显重要。作为留学回国人员,我们要切实发挥好对外交流桥梁作用,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上作表率,积极消除外界对我国的误解,促进与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周筠  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此次研修,我有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立足当下,析世界局势。从俄乌冲突看时代之变和世界大势,最新国际形势也牵动着国人的心。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显。国际冲突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影响着每个公民的正常生活,我们应该积极了解关注国际新形势,强化在国际大形势背景下对问题的分析、思考和判断,不断提升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精准度。

回看本土,望“三角”鼎立。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科教资源丰富、区域创新能力强、科创产业融合紧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场开放、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一体化发展,是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区域板块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发展。为实现更高水平的一体化,我们应不断寻找最大公约数,强化政策协调机制的构建,加快产业链联盟的打造,补链固链强链。

穿越古今,寻城市底蕴。了解一个城市的最好方式就是与历史对话,与古人交谈。金陵先祖的陶塑人面像憨厚可爱,无一不显示出南京人淳朴实在,南京也被称为“博爱之城”,这是南京城市与市民的精神象征。淳朴实在、包容博爱也是有原因的,在历史长河中,为避胡人骚扰,北人南迁,北方人民带着先进的耕织技术以及北方文化,在南方长江流域日渐开发,带动了长江流域的繁荣。语言上,南北交融、五方杂处,使吴侬软语变成江淮官话;饮食上,饭稻羹鱼与大碗皮肚;性情上,柔腻内秀与粗犷大气;文化上,兼容并包、缺乏皈依感等等。南京人性格温和,对事洒脱,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优良的居住环境与博大的发展空间。南京的包容性让天南海北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很快能融入到这座城市里。南京饱经风霜,经历了六次毁城,称谓也历经变迁,无论是叫秣陵、金陵,还是叫京师、南京,我都深深爱着这座城市,我生长的地方,我深爱着脚下这片土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感谢研修培训为我们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有专家的指导,同行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使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面对困难时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